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如何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投稿人:未知  文章来源:会员投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17 16:29:23  

如何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必须高度重视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品格。

    关于塑造什么样的社会心态,《决定》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和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出发,提出了12个字: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这是当代每个中国国民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和处世态度,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一是培育自尊自信的心态,克服自卑媚外的倾向。面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西方现代文明成果,要客观地看到其他国家的优点和长处,虚心地学习,有选择地引进,做到学习而不自卑,引进而不媚外。二是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克服浮躁偏激的倾向。现在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个公民都要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努力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冷静理性、合法有序地表达诉求。在关系国家利益、民族大义问题上,要爱憎分明,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理智作出错误判断。三是培育积极向上的心态,克服仇恨狭隘的倾向。必须倡导以和平的方式化解矛盾和冲突,坚持“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妥善处理突发事端,减少对抗性,增强建设性。

    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良好的国民心态,关键是要加强教育引导。要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加强对国情以及世界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的讲解,让人们及时了解世界大势、国家大事,确保在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和明智态度。要充分发挥媒体对国民心态的培育和引导作用,对国际国内重大事情的报道要客观全面,积极、慎重地引导公众心态。塑造良好的国民心态,既需要对国民的整体塑造,又需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引导。当前,要重点做好青年学生、社会弱势群体和涉外人员的教育引导。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培育,把塑造良好国民心态纳入教育体系,采取耐心说理的方式,及时消除可能产生的不健康心理和可能发生的偏激言行。对弱势群体,既要采取切实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改变弱势状况,又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对因生产生活困难引发的不良情绪要及时加以疏导。对外出人员和长期驻外人员,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帮助他们增强爱国情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在国际交往中珍惜祖国荣誉、维护祖国形象。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