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登录 会员注册 发表作品 会员中心 在线客服 服务手册 赞助汇款 供稿案例
兑换奖金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秘书网 >> 文章中心 >> 百家争鸣 >> 文学作品 >> 正文
相 关 文 章
交巡警大队坚守生命线,爱洒
市公安局政治处警魂情怀演讲
市公安局巡防大队提升机关效
市公安局首届警察文化节演讲
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基层刑警演
人民警察喜迎二十大再创新辉
交通人不忘初心跟党走青春无
滦平工商干部梦在前方路在脚
中级法院执行干警喜迎二十大
村党总支书记喜迎二十大永远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诚邀您加入中国秘书网职业联盟QQ群,这里汇聚了许多文字朋友和领导!
三国古迹五丈原览胜
投稿人:张自强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2-12-3  付费充值 以稿换稿  现金奖励等级:★★★

莽莽秦岭,四季常绿;滔滔渭水,东逝入海。巍峨的五丈原,恰似一条蜿蜒的巨蛇,横卧在八百里秦川的山麓水滨之间。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就在这普通的西北黄土高原上,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智慧之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巨星陨落,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绝唱。建于五丈原北端的诸葛亮庙,为历代王侯将相拜谒之处,文人墨客游览之地;全国各地善男信女顶礼膜拜,四面八方凡夫俗子虔诚敬仰。地因人而著名,人以地愈传奇。人地相映,永留史册。  

        一、名地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南端,它南依秦岭,北枕渭河,扼褒斜要道北口,据关陇大道南缘。原高四十余丈,南北狭长,约七华里;东西较窄,最宽处约三华里,最窄处仅五丈。三面凌空,三周环水,南靠秦岭作屏障,北有渭水成沟堑,山原相依,水绕将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地理通志》称其为“高、平、广、远,自古为行军者必                                         争之地”。  

        此处何以“五丈原”命名,古往今来,有多种说法:  

        其一,五丈原南部最窄处,其宽度仅有五丈。即豁落城的南城门处,相传此城是当年蜀军的中军帐驻地,丞相诸葛亮在此“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五丈原是诸葛亮第五次伐魏的古战场,这位先贤壮志未酬,病逝于此。因此,将这里称为“五丈原”。  

        其二,五丈原是“五十丈原”的简称。五丈原高四十多丈,因古今度量衡单位标准不同,约合汉制的五十丈,当时称“五十丈原”。“五十丈原”说起来不顺口,逐渐地被简化,称为五丈原。  

        其三,秦朝时秦二世巡视天下,将此处称作“五丈原”。据民间传说,秦朝统一中国后,定都咸阳。秦二世胡亥周游天下,西出咸阳,途经此地。适逢中秋前后,原下天气仍有点炎热,待登到原上后,秋高气爽,站立原头,居高临下,心旷神怡。秦二世周游各地,想留名天下,正思忖间,忽一阵秋风(旋风)吹来,刮起五丈高的尘柱,秦二世即下笔:“秋风五丈原”。“五丈原”即以此名流传下来。  

        其四,五丈原最北边原头最窄处约五丈,故当地人称“五丈原”。  

        其五,五丈原地形貌似汉代的五铢钱的“五”字,原来称作“五状原”,后来演变为“五丈原”。  

        这五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符合历史传说和自然、地理实情。但是,究竟哪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实际。笔者作一分析。  

        第一种说法,五丈原南部最窄处,其宽度仅有五丈。这不合乎实情。据文物考古部门多次现场勘察,五丈原南部最窄处,当地人称“豁落城”的南面进出口,是当年蜀军的中军帐驻地的南面城门出口。至今考古工作者可辨夯土墙建筑基础,其最窄处,远远宽于五丈。  

        第二种说法,五丈原是“五十丈原”的简称。这不符合历史与科学常识。传说为汉代所起名,熟知之前是否有过名?当时尚无精密测量仪器,高程如何计算?且原始坐标起点在哪里?最高点是哪里?史书上无记载,都无法断定。  

       第三种说法,秦朝时秦二世巡视天下,将此处称作“五丈原”。这更不符合历史实情。一是秦二世在位时间很短,不可能来此游玩;二是当时已有统一的文字,皇帝行踪都有记录,而这没有历史记载;  

       三是当时皇帝出巡,都坐大桥,车马仪仗队伍庞大无比,而古时上五丈原的道路非常崎岖。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这种状况才有改观。因而,秦二世不可能来此一游。  

          第四种说法,五丈原最北边原头最窄处约五丈,故当地人称“五丈原”。这种话说法,也没根据。五丈原从北向南,两头大,中间细,像一个药葫芦。塬区北边塬边呈不规则的圆弧状,没有一处很规则的大约五丈的塬边。  

         第五种说法,比较正确。五丈原地形貌似古代“X”(五)字及汉代的五铢钱形状,原来称作“五状原”,后来演变为“五丈原”。  

        根据五丈原地形图可以看出,五丈原塬区实际像一个巨型琵琶,头枕秦岭,足登渭水。北边最大,南面较小,中间较细。这很像一个古代的“X” (五)字。根据甲骨文、金文、篆书“五”字的写法演变过程,“五”字大多时候写作“X”。汉代五铢钱的形状也酷似“X”。  

    古代人对自然地理实体命名,多以形状而命之。可见,五丈原是以塬区表面形状命名为“五状原”,即是指像“X”(五)一样形状的塬。由于关中西府一带人说话口音较重,且“zhUang”(状)“zhang”(丈)不分,“丈”字较“状”字好写好记,久而久之,“五状原”后来就演变为“五丈原”了。  

        五丈原诸葛亮庙广场前矗立一块石碑,上面书写着苍劲有力的三个大字“五丈原”,这是1986年时任宝鸡市委副书记、宝鸡市人民政府市长的李均题写。  

         五丈原,一处普通的黄土高原,因一代智星诸葛亮而名垂青史。《三国志》、《魏书》、《隋书》、《通典》、《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明清《一统志》等历代志书,都将五丈原与诸葛亮人地并举。如今在五丈原一带,三国遗迹随处可见。除峙立在原边的诸葛亮庙外,诸葛亮驻军的中军营垒--豁落城,虽城垣坍塌,只剩一围黄土,但当时的威严险势依旧可显;供士兵操练的八卦阵,虽经历史风雨冲刷,基础仍然可观;散布于石头河两岸的蜀军屯粮之遗迹--诸葛田(方格稻田),至今稻花飘香;当年蜀军先锋魏延驻军的营驿--魏延城(今五丈原镇区),现已成为渭河南岸三乡镇及岐山与眉县、太白县和陈仓区毗邻乡镇的商贸中心;在诸葛亮率兵经过褒斜道口--斜峪关,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土石坝水库--—石头河水库。现在,这些都已成为中外文人名士、各方凡夫俗子追寻三国遗迹的名胜之地。  

        二、遗迹垂千古  

        五丈原是诸葛亮第五次伐魏的古战场,这位先贤壮志未酬,病逝于此。整个原区呈琵琶状,头枕秦岭,足登渭水,扼东西交通,守南北要冲。畅游原头,极目远望,关中川道千里平畴如锦如缎,石头河、麦李河、渭河三条河流如丝如带;古战场遗迹处处皆是,三国时烟云如在眼前。为纪念千秋英杰诸葛亮而修建的诸葛亮庙雄峙于五丈原北缘。庙宇气宇轩昂,苍松翠柏环绕,名人诗赋陈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妙趣横生。  

        五丈原诸葛亮庙因历史悠久而闻名,以其祠庙建筑布局严整为人称道,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使人回味无穷。庙内殿宇、亭台、塑象、碑刻,耀人眼目;景区红墙、青砖、绿树、碧草,环境宜人。  

    诸葛亮庙的建筑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大门(又称山门或三门)、钟楼、鼓楼、献殿、八卦亭、正殿、东西厢房为前半部分,也是主要部分;落星亭、碑廊、诸葛亮衣冠冢、月英殿、八卦阵为后半部分。整个建筑排在由北到南一条中轴线上,尤其是前半部分最为明显。殿宇高大宽敞,布局严整,主次分明,结构完整。主轴两侧为独立的院落,具有我国古代祠庙建筑的风格。  

        大门俗称山门(或三门),共五间,座南向北,再现了诸葛亮实现北伐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正门三间居中,东西各有侧门两道。     

  正门三间门楣上有三幅横额,正中为“汉室孤忠”,东为“南阳纯儒”,西为“西蜀贤相”。正中上方现悬挂着“五丈原诸葛亮庙”竖匾一块,书法流畅沉着,系我国著名书法家、曾任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原陕西省副省长舒同题写。大门两侧悬挂两块吊牌。门上原来的楹联是:  

         五丈黄土厚,虎踞龙盘乃天成;

        一片西原土,名垂千秋因孔明。  

  此联作者不祥,但画龙点睛地描写了五丈原虎踞龙盘,形势险要,并因诸葛亮英名垂世而名千古,道出了诸葛亮与五丈原的关系。  

         现在门上是一幅绝对: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相传此联是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孙佛墨先生所撰,陕西省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茹桂书写。联中以数字遣词成句,将孔明隆中吟诵《梁父吟》,北伐两上《出师表》,辅汉终与魏、吴鼎立,同出师捐躯五丈原妙用一起,道出了诸葛亮的功业,更突出了五丈原作为诸葛亮一生归宿地的地位。  

         大门后檐两根柱子上垂挂一对吊牌,上书一幅对联:  

         伐曹魏名留汉简;

         出祁山气吞中原。  

         此联为岐山县博物馆文博研究员刘少敏先生所撰,著名书法家、岐山县文化馆馆员冯秉祥先生书写。  

         东西两边耳房门柱上悬挂一副对联:  

         蜀都上表为汉室江山,呕心沥血佐汉室;  

          隆中对策论天下大势,深谋远虑定天下。  

          此联是1985年时任中共岐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力撰书。  

         门檐上方并悬挂“忠贯云霄”横匾一块,其字为岳飞手书。两侧厢房塑有魏延、马岱像,全身戎装,手持兵器,威武而立。  

         穿过大门,前院两侧是钟、鼓二楼。钟楼位于西边,悬挂着明朝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铸成的铁钟。钟高 两米 ,重两吨。已历时近五百载,至今撞击时,声闻原野,余音悠扬。鼓楼位于东边,竖置一面大鼓。鼓面直径1、7米,鼓高1、8米,虽比不上古钟历史悠久,但也历经百年以上(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所制),仍不失鼓中庞然大物。每逢祭祀之时,钟鼓齐鸣,回荡庙宇,声震方圆十里之地,使人仿佛又回到当年蜀魏大战的氛围,再现了诸葛亮当年羽扇轻摇,使80万曹军灰飞烟灭的历史画面。  

  前院中间是献殿,它是诸葛亮庙中第一大建筑。整座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屋内空敞,是古代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其建筑风格,类同于其它宗庙,硬山式屋顶。使人惊叹的是横卧于前檐下那一根通体均匀,长约五丈,直径 六十公分 的杨木通檩,使人自然想起“栋梁”二字,同时还得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和能工巧匠的取材之道。  

         现在献殿正门上悬挂横匾一块为王力手书:“五丈秋风”。两块吊牌上的对联为:   

          三顾许驰驱三分天下隆中对;  

          六军彰讨伐六出祁山纲目书。  

         此联为民国时期段少雄撰;现代书法家壬子匡书。该联画龙点睛地概括了诸葛亮的生平与功绩。  

         献殿后檐悬挂一幅对联,也突出表达了对诸葛亮及《出师表》的颂扬。  

         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

         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  

         此联是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所题,壬子匡书。  

         献殿后檐上方横额为:蜀汉柱石。为1986年8月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白纪年手书。  

        进入献殿,在雕梁画栋间,著名的“三绝碑”映入眼帘。所谓“三绝碑”是指诸葛亮的《出师表》、民族英雄岳飞的书法、名驰西北的石雕工樊登云的刀刻,三者合一,相互交融构成的碑刻。     

  《出师表》原文是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在出师北伐曹魏前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表文陈述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平定中原的坚定信念,凝结着他公忠体国、励精图治的心血,展现了他北伐中原、实现统一大业的宏图大略,言出肺腑,情真意切,发人深省,感人至深,光照千秋,传颂万古,为后世历代知知识分子所推崇。宋代陆游在《书情》中曾评价:“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此为一绝。

       《出师表》墨迹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公元1103 ----1142年)手书。史载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八月中旬,岳飞从北方抗金前线返回京城建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途中路过南阳,拜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夜里持灯细观壁间出师表文,想到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宏图未展和自己“还我河山”的壮志难酬的心情如此相投,感慨万分,难以入眠,枕衣待旦。次日清晨,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岳飞遂凄泣挥毫走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以赠之。其书法劲健飘洒,酣畅流利。犹如蛟龙出海,生气凛然;又似长虹贯日,气势磅礴。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岳飞“挥涕走笔”、 “不觉泪下”的激拜心情。明太祖朱元璋阅后,为岳飞的手书《出师表》题词:“纯正不曲,书如其人”,称为稀世之宝。亦为二绝。

      《出师表》刻石共四十块,每块长 六十六公分,宽五十五公分 。刻石刀笔系清代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岐山县令胡升猷主持重修诸葛亮庙时,邀请当时名弛西北五省的石雕工樊登云(陕西省富平县人)所刻。其刀工纯青,镌镂出神,随笔走刃,入石三分,形同真迹,惟妙惟肖。是为三绝。  

       《出师表》正文之前有明太祖朱元璋“纯正不曲,书如其人”的御笔。正文之后,刻岳飞书后自跋,并附刻清代明人左宗棠(清朝举人,曾任陕甘总督)、袁保恒(袁世凯的叔父、曾任陕西巡抚)、方玉润、胡升猷(当时任岐山县令,主持重修诸葛亮庙,历时七年,规模较大,布局严整,现在仍保持着当时形成的布局和规模)四人跋语。  

    走出献殿,便到中院。一座八角攒尖、飞檐澡井的八卦亭位于庙内院中。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由“-”和“--”符号排列变化组合而成。古人以它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后来又用于表示不同的方位、颜色等。八卦亭按八卦方位建亭,同时,也有纪念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的意义。亭上长联进一步将卦意与五丈原的形势结合起来:  

         亭号八卦震宫龙巽宫鸡雕刻成象;  

         原名五丈山在后水在前包围若屏。  

         这是清代的一副古联,现代书法家王志达书写。  

         八卦亭后的诸葛亮正殿是庙中最重要的建筑。殿基高出院地坪五个台阶(其它建筑均高出一个台阶),象征着诸葛亮五伐中原,实现统一大业的宏图大略。  

         正殿三间,庄严肃穆,飞檐翘角。殿柱是两根千年不朽的珍木做成,上有自然成纹的龙凤图案,贯天地之灵气而独一无二。殿门前敞,遥指北方,迎砺春夏秋冬,包岁月之风尘,容千年之咏叹。殿中清代光绪十年(公元1884)的诸葛亮塑像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描金绘彩,头戴纶巾,手持羽扇,仪表端正,神态详和,外柔内刚,一副儒相智将风姿。  

         正殿上原有一幅对联,至今引人深思: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来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清代名士赵潘所题。用“攻心”来评价诸葛亮的用兵思想,“审势”来总结他的治国之道,中肯恰当。这也是后人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现在正殿上悬挂的一幅楹联是: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此联为国民党抗日将领冯玉祥(曾任陕西督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所题,现代书法家王心白书写。该联道出了生活中不同的人相同的感受,引人深思。  

        正殿大门上方横额为“英明千古”,为茹桂书写。  

        在诸葛亮坐像两侧悬挂一幅楹联:  

         短兵五丈原;

         长眠一卧龙。  

         这是中国书法协会理事、陕西省书法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陕西省文史馆馆员吴三大撰书。这幅楹联画龙点睛的将三国古战场五丈原的历史与诸葛亮的功绩联系起来,含义深刻,韵味无穷。  

  坐像上方横额为:“将相师表”,为1986年5月时任陕西省省长李庆伟书写。  

  从正殿两侧月门走出,便进入诸葛亮庙的后半部分。这里古柏森森,梅竹林立,玉兰挺秀,一片肃穆潇静的园林景致,使人沉醉于一派南国风光之中。东院建有月英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妻子“阿丑”(即黄月英)的塑像,享受着四面八方而来朝圣的妇女们的香火,体现着男女平等的地位。  

         西院的柏树林下,诸葛亮的衣冠冢独卧其中。相传当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遗体原准备运回成都,后葬于勉县定军山。五丈原老百姓敬仰诸葛亮治军有方,不扰百姓,为表怀念之意,遂堆土落坟,建衣冠冢于原头。如今,石栏围绕的墓莹,苍青古朴,香火不断,透出一幅凄清的意境,让人不免有“出师未       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情调。  

        在衣冠冢不远的后院中央,供奉着诸葛亮“落星石”。相传当年魏蜀五丈原激战,诸葛亮将星三投而下,陨落于五丈原正南的棋盘山脚下,不久,诸葛亮即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中,此地被后人称为“落星湾”。后世人将“诸葛将星石”供奉庙中,追记一代先贤。  

  后院四周的围廊如今彩绘一新,墙壁上镶满古今文人吟颂三国古迹五丈原与千秋名相诸葛亮的诗作。新建的碑廊已成为诸葛亮庙中又一引人注目的新景点。  

         三、英名贯中外                                                                                                          

        纵观历史,古今中外,多少王侯将相,你方唱罢他登场,竞一时风流,早被历史风尘淹没。可一代忠臣良将、千秋名相诸葛亮,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却穿越了时空而久存。历史并不以成败论英雄。诸葛亮以他非凡的才智和高尚的人格,忠君报国的气节和勇于实践的行为,给后人留下了不泯的回味和永久的启迪。  

  一千多年来,人们将蜀汉丞相诸葛亮作为智慧之星,将五丈原作为宿星之地,人地并列,彪炳史册。五丈原诸葛亮庙便成为人们崇念诸葛亮的名胜之地。  

         196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五丈原诸葛亮庙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岐山县在经过重修后,设立文管所,正式接待国内游客。

         1988年开始对外开放,接待海外旅游团体和国际友人。  

         近年来,五丈原诸葛亮庙已先后编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宝鸡》、《中国风景名胜博览》等图书。中央电视台军事组、香港电视台中华历史组、日本电视台三国文化组在此拍摄了多部电视专题片。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人,非常重视三国文化,尊崇诸葛亮。日本学者将《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译成日文,供日本各方人士阅读,从中总结农耕、经商经验,研究用兵、治国之道。他们认为诸葛亮用兵、治国主要用的是计谋,尤以用兵时攻心为上。日本友人、日本国际艺术书画院长、中国南京颜真卿书画院顾问野吕雅峰先生曾用“心外无刀”评价诸葛亮的用兵之道,并出资12万元,立石碑于庙前广场东边,现已成为一大景观。  

     此碑又称“显颂碑”(即“功德碑”),碑身由六块青石组合而成,形似祁山地貌,喻诸葛亮六出祁山之意。碑座由五十四块红色花岗岩维砌,喻诸葛亮在世五十四岁,红色象征诸葛亮对蜀汉的赤胆忠心。基座由二十八块青石垫底,喻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二十八年。碑身正面刻有“心外无刀”四个大字,为野吕雅峰先生手书,意为诸葛亮是一位善用计谋,胸中自有百万雄师,用智慧克敌制胜的战略家、军事家。  

         1993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于岐山县五丈原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5年4月,中共宝鸡市委、宝鸡市人民政府命名五丈原诸葛亮庙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被宝鸡市列为十大旅游景点.

         目前,三国古迹五丈原已成为我国西部的著名旅游景点,3A级景区。每年来自国内各地,受三国文化薰沫的人数在10万以上;外国友人前来寻访三国踪迹、研究诸葛亮的人数在万人以上。

         前来拜谒的各界著名人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辞、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评价和赞誉。  

        洪学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曾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部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将军的题词是:“天下奇才”。  

         费孝通(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际著名社会学家)教授的题词是:“凭吊五丈原,千古叹宏图”。  

         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女儿李纳的题词是:“千古流芳”。  

        曾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原国家文化部部长黄镇将军作诗一首:  

        巍巍平坦五丈原,诸葛当年恨绵绵。  

        天下三分势难改,沤心沥血汉祚延。  

        本文作者张自强同志系中共陕西省岐山县委党校原副校长、国家注册高级策划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经济发展调研办公室特邀调研员、陕西省党史学会会员、陕西省经济学会会员、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宝鸡市周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宝鸡市炎帝研究会会员、宝鸡市国学研究会理事、宝鸡市楹联研究会理事,岐山县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岐山县周文化研究会理事、岐山县楹联诗词学会理事。 

  

现在可以微信红包支付了↗ 没找到吗?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点击联系在线客服】【发表评论】【打印本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站公告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联系在线客服

    Copyright © 2006 中国秘书网|Chinamishu.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及IE6.0以上浏览器对本站进行浏览
    【24小时服务电话和微信号】13626366801 QQ咨询:329912878 邮箱 mishu@vip.163.com
    严正声明:本网是原创作品的自由交流平台,会员投稿请不要上传他人作品,本网作品源自会员投稿,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探讨之用,严禁其他用途或商业传播,否则一切后果自负。如有人恶意冒充网络作者向本网投稿,并被本网接受录入非其所有的原创作品,或作品内容违反有关规定,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但保证在接到投诉并经验证属实后,于第一时间内删除该作品。谢谢合作!
    桂ICP备05012998号

    Welcome To Www.Chinamishu.Net, 中国秘书网是创造资源财富,实现资源价值,增强个人才能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