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红楼梦中葬花人
投稿人: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4-12 7:55:28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直以来有一种神秘的气息,童年那会儿根本没有耐心看完那一页页长长的古今参杂的文字,直到初中方才完整的通读了《红楼梦》。开始撩开它的神秘面纱,之前发现它像是描写一个青春爱情悲剧故事,娓娓地叙述着荣宁二府的琐事,但是这种想法经过我多次阅读和观赏影视作品后开始被否定了。  

《红楼梦》的行文是以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为载体来展示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读过 周汝昌 先生关于“红楼”的一些研究著作后,我愈发认同《红楼梦》是曹雪芹在家境没落之时,发现处境与理想相差千里后自我排解和抒发发愤之情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虽然很多红学大家对此早有定论,但尚存异议。作为我浅读者理应有个人我观点倾向。《红楼梦》的本质令人迷惑,当下红学研究相当成熟,但是异议犹存。  

《红楼梦》中真正令我感兴趣的林黛玉这个人物。林黛玉确实是一位传奇色彩的女子。身世贫苦却有钱优势的亲戚恩宠,相貌可人、才高八斗却身子骨单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用在她身上最为合适。倒是她猜忌、小心眼的性格却令他人心生反感。喜欢林黛玉,只因她的诗。其诗文修辞、词语、意旨、用典,恐大观园众人无人能及;如若论风格,却脱离不了古来闺园中那种婉约、小家碧玉的风格,这种诗若是在外面世人眼里也落下个“艳词”的罪名。她的词不仅有感春伤怀之作,也有令人称赞的佳品。《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一段情节,是黛玉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从做人行事中比较看出“黛玉所要的是宝玉的感情,相比之宝钗所要的却是宝玉夫人的地位;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爱情;宝钗在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是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读者描绘出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阅读《红楼梦》后最不能忘记的就是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二是死前的哀怨凄婉。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于此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