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追忆“紫荆古刹”
投稿人:悦秀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14 11:24:47  

“紫荆古刹”座落在原常澧交界的白云山南麓、周家店镇武岗寨村北侧,占地面积40亩左右。古刹主体建筑宽 11米 ,进深 100米 左右,共分为一门楼、三大殿四个部分。据原古刹内金匾提字记载,古刹始建于唐朝贞观壬子年,后经过历代多次维修改建,因周围山上遍生紫荆花,故名“紫荆古刹”。  

古刹最后一次维修,是清光绪二年。古刹内主要供奉有“关羽、佛祖、观音”三大圣像。与白云山四级天门连结成一个神奇体系。因此,朝拜白云山,有先敬“紫荆古刹”的说法。  

站在武岗寨“三妖出洞”的景点上,俯视古刹外貌,堪称气势宏伟,逶迤壮观。一堵3.5米高的青砖围墙,环绕古刹四周。相传宋朝名相寇准,曾在古刹中读书习文,“紫荆古刹”四个正楷大字,就是寇准成名后书写的。现在古刹前面还有“莱公(寇准)洗墨池”古迹。池水终年墨黑,且有浓墨芳馨。四周的围墙上都用雪白的涂料装饰,五颜六色的彩绘,虽然有斑剥脱离的痕迹,但彩绘图样仍依稀可见。诸如“一苇渡江、二佛面世、木莲救母、秦琼救主、少林藏龙、单刀赴会、华容放曹”等,都有清晰的轮廓。古刹从山脚向山顶延伸,每进殿堂的地势都升高2米,通向后殿的通道都是5米宽的石级阶梯,因此,外观就显得更加气势磅礴。而内院的“一门、三殿”全都掩映在墙外的香樟、古柏的绿荫之中,常年溢芳滴翠,舒坦清芬。  

走进古刹内,首先是“门楼殿”。殿堂共有五间,中间的正殿,宽5米,进深11米,层高5米,四块花岗石组合的大门框,重量在万斤以上,两扇柏木铁框大门宽2米,高4米,厚度20公分,称之谓“独合大门”。一根铁杆门栓重达50斤,每天开、关门都需两人操作。门楼顶上还有一层宽敝的平楼,楼面有60平方米。它除了寺内唱戏作舞台外,还为大门遮雨,故称之为“雨楼”。“雨楼”下有一副固定的台联:  

上联:抱铁板铜琶  歌大江东去  

下联:禁晓风残月  迎紫气西来  

宽敝的大厅常年租赁给著名的私塾先生,作学堂教学之用。过去常澧的翰林、秀才等名人大都在这里读过书。门楼左边两间用以寺内作仓库、加工厂房,右边两间为寺内食堂和一部分宿舍。  

过了门楼殿,通过宽敝的拜谒丹墀,进入第一大殿,这座大殿有三个殿堂,正面大殿是“赤面长髯的关羽全身坐像”,正全神贯注的阅读“春秋”。右侧站立着手持“青龙偃月刀”,头戴荷叶金盔的黑面将军周昌,左侧是身着戎装佩“干将莫邪”的白面将军关平。殿堂宽敝,香火旺盛。殿前没有对联,只有神龛上面御赐的三块金匾。一块是唐太宗御赐的“忠义垂范”匾,一块是清乾隆御赐的“亘古丈夫”匾,还有一块是历朝给关羽的封号集中这一块金匾上。东殿是“观音送子殿”,慈祥的观音手上、肩上、臂上、胸上、背上爬满了婴儿,很多侍女正一个一个地把婴儿送往人间。在观音的神龛上,横挂着“恩重如山”的横匾,两边有副对联:    上联:送子传宗代 兰桂腾芳 福贵盈户  

下联:观音施妙法  椿萱并茂  金玉满堂  

西殿是“牛皇殿”,左角系有关羽的坐骑“赤兔马”,中间供有“牛皇菩萨”的坐像,两边有对联:  

上联:老龙画春秋  遍盘锦绣全耐我  

下联:李耳出函谷  一举成名应谢谁  

在关羽神龛后面,仅一墙之隔,有一神龛,龛内有一挺帅而又不怒而威,手执降魔杵的“韦陀”菩萨,面北而立,传说这是观音为修多安桥,因积资而舍身的一段姻缘的故事。龛柱上也有一副对联:  

问菩萨为何倒坐?  

看世人不肯回头。  

在一殿前面的梯阶西侧有一座六角的七级浮屠,层层檐牙雕琢精细,每级六角的尖上都挂着一个铜铃,时刻都发出悠扬的音韵。  

出关殿的后门,沿一条3米宽的通道,走上十级台阶,进入二进大殿。二殿前分东、西两园,东园有一株冬青树,腰围3米,西园有一株梧桐树,腰围也在3米以上,据说这两株树与寺庙最后维修同龄。沿径而上,是巨大的抖拱石殿,殿宽21米,深12米,前面墙檐上挂着“大雄宝殿”金匾,殿内前面有六根大柱,高达10米以上,从地面直顶抖拱,上面布满蘩藻,绿茵茵的遮满抖拱,正中的两根大柱上,各有一条虬龙盘绕,共戏宝珠。殿内供奉着三尊五米多高的全身佛像,除了中间佛祖座像外,另两尊忘了佛号。东角设有直径2米的双面大鼓,西角设有直径1.2米,高2米的铸铁大钟,每天晨钟暮鼓的声音就是从这里传向四面八方。  

在大殿两侧立有24尊诸天神像,皆金装玉琢,巧绘丹涂。有的三头六臂,有的七手八脚,各持不同的法器。诸如浑天仪,乾坤圈、宇宙塔、如来钵、降魔杵、倚天剑等,其形状光怪陆离,阴森可怖。  

从大雄宝殿后门越过大拱门,上十级梯阶后,进入第三殿,三殿分正殿和东西两厢。正殿中是一尊3米高的莲台观音,童男童女分列两边。东厢为客厅和住房,西厢是藏经房、置碑阁,内藏很多经书、佛像,还有很多古典书籍。  

在观音殿前面,石级阶梯两侧是两厢合一的花园,东边为牡丹园,西边为芍药园,园中除这对君臣花之外,还有各种奇花异草,品种达数百种之多。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直径为1.2米,高度为50公分的巨型仙人球,它伴随着园中花草四季流芳,给常住的僧人延年益寿,给往来的游人留连忘返。  

这样一座规模成型的佛殿,历经1300多年的沧桑,寺内主持继承和发扬“兴寺与办场”结合,以种植、加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方向,先后新建了原湖南省教育厅新办的第一个教育林场,后来森林覆盖面达原常德县、澧县、临澧县交界的群山峻岭。解放初期林场的松、杉两人合围大的都有数千亩之多,成为解放后常德林业的基地之一。寺内僧人每年都开田种水稻,挖地种杂粮,粮食自给有余。冬天僧人们利用山地独有的资源——葛藤,生产大量的葛粉,不仅自给还投放市场,换取寺内生产、生活物质。  

解放后,寺庙被毁。土改时,一个姓宋的漆匠与一个土改工作队干部合谋将寺内所有贴金的字、物全部刮剥,光神像上的金叶就装了一木箱,还有金粉等总重量在几十斤以上,被刮了金的神像、匾对、法器等都付之一炬了。文革期间对寺庙又作了一次“破四旧”的横扫。现在仅存半座古刹的框架,但它仍然是常德林场白云山工区的驻地。而古刹胜景难再,只能给人了:  

紫陌红尘千载过,荆南杞梓万年春。  

古风犹在人心里,刹寺庄严久不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